|
快去电影院看!crossing指border transit也指gender transition,也指一种基于差异性的几乎不可能的womxn和解。寻找在伊斯坦布尔失踪的trans girl,由此transfemininity在片中变成了一种无限延迟却无限渴求的指向。但最终找到的是像大海般温柔强大的femininity的不同面向,在Evrim和Lia的最后一段共舞之中呈现。其中对于poverty和prostitution的描绘让人想到JGP对trans materiality的讨论。 |
|
寻找与穿行都是公路电影常见的元素,本片却因为跨性别人群以及相邻两国在语言上隔阂,展现出的“crossing”有着不同的温柔与悲伤。两线并行的叙事,无论是找寻亲人还是寻觅自己,都与我们之于这个世界的位置有关。“她应该知道有人在找她”,当以为要落入圆满结局套路时,从梦中清醒也让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趟无法终结的旅途,而这也可能是酷儿身份让我们需要不断“穿越”在不同结构与系统的映射。Levan Akin对于社群有着温柔的洞见,特别是在摄影上本片有很多精巧的段落(船上的长镜头很有态度)。另一方面,三位演员都有着自己的荧幕时刻,而那些情绪与感动也在伊斯坦布尔的夜晚蔓延开来。 |
|
4.7 几度落泪,完全控制不住,主演坚毅勇敢无畏美丽的脸,怎么拍都不为过。来自土耳其的善意。 |
|
不难理解,还算情感真挚的一部电影。公路片,揭露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trans群体的生存境地,但对于群体的描述多少还是显得有些片面。爱能跨越歧视的藩篱,去跨过边境拥抱你;留下的是自由的气息,离开的是失落的勇气。 |
|
cameo看的,很喜欢啊。叙事上比之前进步太多,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障眼法”与trans主题一脉相承:作为平行线出现的trans girl就一定是他们寻找的人吗?结尾与被寻找的人相逢就一定是找到了吗?拥有男性特征就一定是男性了吗?成为trans就意味着只能做prostitute而做不了lawyer吗?诸此种种。也很喜欢结尾最后如鸟振翅般游移的镜头,Lia左右张望目光锐利如鹰,被风吹起的外套也形同羽翼。 |
|
TT最后那段想象我爆哭😭(姨姨太煞了🫶 |
|
#10288. 74th Berlinale-全景开幕片-泰迪熊评委会奖。我真有点怀疑导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在伊斯坦布尔拍部欧元布丁式的电影,从而生编了这么个故事……城市风光拍得真挺好,尤其人流、夜景、海峡之类特别生动(片尾大娘站在船头,海风吹起衣服的大长焦镜头特别飒),但无论是格鲁吉亚大娘的寻亲故事,还是伊斯坦布尔跨性群体的故事看着都实在别扭。歌放得也有点多,好几个跳舞段落还真不愧是《然后我们跳了舞》的导演的新作……就当城市风光片看还是不错的。 |
|
好像这两年看了越来越多移民或流亡的电影。很喜欢电影穿插不同人生的方式,出门后还在用电影给我的线索思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大屏幕上看伊斯坦布尔真是太棒了。我上午还在读Hil Malatino的Trans care,里面说的care web完全就像电影里鼓励的那样,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chosen family,最重要的是我们怀抱着过去的创伤、坏脾气、奇怪的习性,却还是努力照护(care)彼此。书和电影都感染到了我。 |
|
人们因为靠近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再次建立情感的交接。寻找侄女的阿姨,无所事事的青年,性少数女孩。青年和阿姨在找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深刻的情谊(如同母子一般),阿姨在和另一个性少数女孩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了心中的观念。
男孩和阿姨两个人不仅仅是去寻找工作和侄女,而是在寻找内心的某个确定的"归处"。 |
|
基本元素都有了就是缺乏亮点 |
|
观影体验加半颗星 题材特别好 呈现也好 三个非常不同的人物的人生的短暂的交叉点 他们大概率再也不会相逢 但这短短几天的交集之后留有很多想象 也透漏出更多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 |
|
5。SFF 2024 @Zac,有点催眠。 |
|
镜头语言很出色,萍水相逢的人与人终究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些许温暖和归属,伊斯坦布尔在导演的镜头下好美啊! |
|
导演的上一部长片就非常喜欢,这次依然没让人失望。整部电影是几个边缘人物互相在彼此的生活中不断穿行,淡淡的还是那股人情味。 |
|
在观影前就预测这样一个设定的故事怎么拍都不会太差,果不其然。只是最后电影的成就也绝大部分归功于设定上。这是一则关乎亲情与理解的故事,人物关系当中最成立的应该是Achi与Lia这一对,让人看到被遗忘的人物彼此的惺惺相惜。 Evrim的角色更像是一扇橱窗,主要并行陈列伊斯坦布尔跨性别人群的经历,和主角二人的关系相较松散。结尾刚看完的时候其实是很不满意的,今天逐渐释怀了。其实对于Lia的身份一开始我是有疑问的,在结尾确认其身份过后,我个人认为旁系血亲的力量还是不如直系血亲来得强烈,算是略有遗憾的安排。另一则遗憾是点题中心思想的台词居然放到了预告片里。 |
|
坚毅且温柔的一部电影。许多故事在女主的周边交错,和女主完全背对背展开的故事,讲述的却不是观众以为的她想寻找的人,这样看似的欺骗也让最后的遇见成为让观众会心一笑的瞬间。小人物完全通过一些奇妙的互文构造了一个伊斯坦布尔,海峡、夏天、市景,恰好没有满溢出来、实在美妙。 |
|
题材很棒 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总感觉差口气 男主有几个镜头仿佛是格鲁吉亚timothee chalamet |
|
今年這什麼運氣啊!第一天就看到這麼好看的!levan akin翻拍Fatih akin的在人生的另一邊,in every way you could wish。
「伊斯坦堡是人們來到以便消失於其中的地方」。我都懷念起那年從Batumi到Kadkiy 的旅程。黑海永遠波光粼粼,Bosphorus的風,和伊斯坦堡永遠擁擠的路人中行過的你我他。 #nziff |
|
三个人两条线,轻飘飘的寻人故事。虽然还是讲述的性小众题材,但感觉不如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连舞蹈戏都欠缺了神采。最大亮点在结尾。 |
|
情节紧凑充满反转和惊喜。Crossing这个名字起得太妙了。物理距离的跨越有时比心理层面的距离简单许多。看完我跟朋友说,Pride的庆祝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有些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接受,我们就更容易忽略那些不能接受这些观念的人与选择跨出那一步做自己的人之间的“鸿沟”会有多么的巨大和难以逾越。 |
|
1. 开放的寻找主题,虽然他们并没有寻找到亲属,但是在路途中男孩感受到了母亲般的存在,女主角重新认识了侄女的可能的生活,他们的人生短暂交织,但从此改变了人生道路。2. 结尾力图给一个美好的祝愿,但略显多余。不如结束在那个在路上停止的陌生人的脚步。3. 对跨性别群体进行了积极的表现,也尝试刻画出不同的层面,但似乎仍显单薄。4. Crossing包含着历史的政治的地理的多层次的内涵。 |
|
真的很喜欢女主角的设定,她深谙父权社会的规则,从一个偶遇的陌生老乡男人身上获得帮助需要微醺舞蹈红唇玫瑰,但是一次次帮助她的是一路上遇到的善良跨女人。很难说到故事最后她对跨群体的立场和看法有特别的改变,毕竟她自己也背负着半生的复杂历史,但是通过她观众看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刻板印象之外的跨群体生态、以及人自己选择的非血亲的家人和归属地。 |
|
可以看作是在最后我们都跳了舞的续集 故事扩展到更为广阔的 高加索/土耳其地区 冷漠和热 找寻和失望 多条线齐头并进 又消失在广阔的生活杂碎里 |
|
8.28 @Robert Zemeckis Center for Digital Arts |
|
加入LBGTQ反而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
|
三个人,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地方文化所碰撞出来的化学反应。在硬皮火车上,看公路片,叙事若,风景却不错。 |
|
8.8分 多么温柔的电影啊!导演下部电影该去主竞赛拿奖了。结尾的想象具有非凡的感染力。自《美国甜心》之后最美好的手持镜头,列万精准地捕捉到了每个有情绪的瞬间,如果不融入自己的理解与爱,决计拍不出如此迷人的伊斯坦布尔。叙事有魔力,每一幕都各自成趣,而非功利地推进。两条平行线也并不一定是互相作解。 选角同样的高水准,女主于细微间的处理何其精准,两人心照不宣的陪伴又何其暖心。——然后我们跳了舞。 |
|
最后40分钟远远好于前一小时。看到了太多跨国找人和跨性别议题的电影的影子,其实拍得不差,但鉴于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如此轻盈和惊艳,我还是没法放低标准。最后一个船上的镜头拍得真好。PS:片尾音乐前奏一响,我还以为会出现杨钰莹的歌声…… |
|
I would tell … |
|
top 10 of this year |
|
阿姨演的太动人了 |
|
每次看到穷人在异国找人都觉得好苦 |
|
6.5-7吧。对tran身份认知导致的社会身份/认知身份的误差处境是有一些隐晦暗示的,但是电影节奏介于普通/还行之间,三条人物线的平行和交叉,设置放在这个故事里,也是显得过于浮夸了,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没有阿姨丰满。就好像完全没必要的一个技巧,为了一种导演和编剧水平的炫技被选择了。 |
|
berlinale74#1
充满人文色彩的人生何处不相逢
后半段音乐给的太满了
女主的气场很强 |
|
#Queer Amsterdam 前往土耳其寻找trans外甥女的退休历史老师难以避免地走近这个群体,遇到一些可爱的trans女孩,慢慢消除偏见自我反思拥抱她们的寻亲故事。很喜欢主角的姨妈设定,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亲近,如果改成妈妈难免落入俗套。女主角的演技真好,她和帮助她的trnans女孩离别的拥抱看得人落泪 |
|
几个人的故事都太吸引人了
好看的 |
|
《穿行》一场跨性别的寻找之旅 |
|
我们遥遥相认,相向迁徙,从此孤岛遇上孤岛,海陆相连,绵延万里。 |
|
就像主角二人迷失在陌生的伊斯坦布尔一样,导演也迷失在众多无法取舍的观点中最终哪个都没顾上,甚至剧作结构都是损坏的。 |
|
镜头绝了 |
|
“每天一杯酒(苹果🍎),医生远离我”
我没有未来,也就没有打算,我只是活着,直到我不在了。
你知道吗?感觉伊斯坦布尔这地方,就是给人来消失的。
“我们对不起她,我和她妈妈,我们什么都没为她做,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我们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这就是我想对她说的。我还想对她说,她妈妈非常爱她,尽管有那么多事情。我会告诉她,我咋非常爱她。” |
|
穿过带着世俗偏见的迷雾希望雾散去后是一个更澄净的你我。特别喜欢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这部也水准在线。最后一个镜头大赞 |
|
导演在性别+歌舞这个垂直领域走得很深了 |
|
Istanbul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come to disappear. 又在大屏幕上领略了一座城市的风光,每每随意出现在街景角落的猫,爱猫之城名不虚传。很有设计的结局,仿佛一首钢琴曲缓缓流淌,温柔又悲伤,还有女主坚毅的脸庞。SIFF Egyptian |
|
其实这片点出了一个也蛮房间里大象的道理,就是并不是只要两个人同属某个群体就意味着他们肯定认识或者肯定关系好。不过感觉就是为了全剧组公费伊斯坦布尔旅游拍了个片,只进了柏林全景单元不亏。好多熟悉的元素,格鲁吉亚的铁路和伊斯坦布尔的渡轮,chacha和raki。 |
|
在「本位主义」思潮涌动的道路上,不仅有「伴娘」在别人家婚宴上「吃席」没座位的情况,也有「亲儿子」在自家餐桌上没位子的状况。不同于父亲(屋内)的妻子,父亲(屋外)的老师是一个优雅而精致的阴性知识分子。她被「提前」邀请进来又在寻觅「侄女」无果后「被破」出去——幸或不幸,有潜在的「变性」倾向和「既要又要」期望的亲西方自由派小资也追随这位文质彬彬的女性导师「润」出去。显然,这是他「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带有明显的「精致利己主义」色彩,且有可能将其从「双语」交叉点《Crossing》引入「双输」歧途——是的,驾驶新手需要特别注意路况。像《姥姥的外孙》那样,这位土耳其「差钱」青年对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一直付出」的宝妈没有身份认同感,他空空如也的体内也没有「多余」能量体恤、贴近和团结他不认同的这股现实力量。 |
|
在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晚看。听不懂土耳其语和格鲁吉亚语,但都能懂。片子一般,只是很应景。 |
|
SFF2024#7 街头巷尾间的穿行,伊斯坦布尔的烟火气。 |
|
音乐都好可爱。土耳其Trans们都蛮好看的 |
|
a chacha a day keeps doctor away// curzon bloomsbu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