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艾莉范宁角色的感情线,她带迪伦参加protest,鼓励他唱自己写的歌;当迪伦在Newport对着台下的万千观众唱风中摇滚的时候她的凝视坚定又悲伤:他的音乐、才华和桀骜不驯,终究不再只属于她了。舞台上全新又陌生的他,多像一个complete unknown |
|
自弹自唱的甜茶,对于复刻不情愿被困在固定类型中的迪伦有一定的互文意义。音乐传记片太是曼高德的舒适区了。 |
|
音乐类的传记片总比其他传记片更容易打动我,几段Bob Dylan对着Woody Guthrie的弹唱我都止不住流眼泪。前半段有点一般,后面越来越精彩。这部电影适合点一杯烈一点的鸡尾酒,前半段跟着音乐摇一摇,后半段酒劲上来后彻底融入rebel spirit。 |
|
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 |
|
还是喜欢真正unknown的那段时期……
后面成名之后整个质感都变了😭
甜茶演的不错啊连唱腔都很像!依稀记得二零年刚粉上茶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看Bob的传记了!将近五年后终于看上啦 给甜茶打五星🥰前半段我特别喜欢 质感好音乐也好 上世纪纽约的那种vibe也好带感啊 应该会找时间再看一遍?后半段感觉就戴着墨镜走来走去不知道在干嘛( |
|
迪倫和他身處的時代一筆帶過,迪倫和他的私人生活濃墨重彩。攝影機熱衷在主角唱歌時反复懟到周圍角色的臉上來傳遞「你的音樂令我沉醉 or 痛苦」的信息,這鏡頭語言放在好萊塢都算是爛俗了。 |
|
四星题材。看得出甜茶的认真,但要摆脱先入为主的奶油味还是不容易。 |
|
一生反骨仔的鲍勃迪伦,从插不插电之争,到拒领诺贝尔奖还顺便阴阳那帮评委老爷,毕生致力于做个“在红地毯上踩几只泥脚印”的人。影片只撷取了他刚成名那几年的经历,把高潮戏放在“插电叛乱”,说实话还挺好看的,至少听歌也不亏。不是民谣受众,为了看甜茶才进来。该说不说,甜茶依旧甜茶,却不怎么迪伦。弹唱优秀,吉他口琴钢琴样样玩得流利,孩子是真下功夫了!唯独气质像个抽烟喝酒学坏、天天脸上架副墨镜到处浪荡装逼的邻家弟弟,看样子奥斯卡要陪跑了。对比之下,我对爱德华.诺顿是真爱,哪怕他剃光了发际线,演个温厚的秃头大叔。还有饰演琼贝兹的女配小姐姐是谁?唱作俱佳!爱了爱了。三天后的奥斯卡,我精神投你俩的票可别让我失望啊!【甜茶要演涤纶,这个配方……有点难评 🤔 |
|
让他写出那些歌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一到私生活家长里短事无巨细,想到类似的拿破仑也是一样,看来最近流行狗仔式传记片,好像在银幕上看狗血深夜节目。多么可笑的二十一世纪,给曾经直面时代的勇者拍传记片,却顾左右而言他,连再现时代的勇气都没有了。 |
|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
|
看着Timmy咬着后槽牙学Bob Dylan说话两个半小时看得我坐如针毡,随后我立刻去翻采访,本人说话正常点,不过那种吞吞吐吐说话不清的感觉学到了……好无聊的电影,我对Bob Dylan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除了知道Bob Dylan脚踏几条船,对于音乐创作坚持自己非常叛逆,其他依然一无所知。歌不是我喜欢的,当年看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也是从头睡到尾。 |
|
主创对得起这满场爷爷奶奶的粉丝票嘛😅 |
|
有点一言难尽,落入了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传记片模式的窠臼,试图展现一个丰富的Bob Dylan,可是音乐、爱情、政治...每个方面都沾点边,但每个方面都不出彩;人物也是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唯独甜茶跟Elle Fanning的这条线让我动容了一下。以为导演可以重塑《与歌同行》,哪知道更让人看到了华金塑造的Johnny Cash有多好。 |
|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
|
Bob Dylan金曲大串烧,了解他的人和不了解他的人看完都沉默了,维基百科一下获取的信息量搞不好比这个片子多,我也并不想知道天才私底下原来也是个花心大渣男。甜茶这表演也能拿SAG我的建议是不然别办了。 |
|
故事讲得好烂,看完只觉得Bob Dylan是创作很天才但有青少年病的asshole。歌还是好听的 |
|
当然会理解音乐本身的冲击,歌手本身对自由表达乃至引领革新的渴求,这是及至当下也极其珍贵的财富,但是背靠这种精神,这部努力四平八稳的传记片竟然越观看,越厌烦。关键怕是跟鲍勃·迪伦同样火速成名的甜茶,浑然自若地让淡漠、寡情、阴鸷、插刀大于其他一切地张牙舞爪,夺走了人物置于那个时代的其他重要品格,很讽刺的是,他从一开始,靠的还是一个叫Woody的人。唯一可取的是还原了那个音乐,尤其是民谣,如此蓬勃而有生命力的时代,圈内圈外,是有那么多对当下、对人类依旧富有激情的群体。 |
|
本来觉得肯定没啥好看的,结果影院的朋友和我说2024年里只有这部片子座无虚席!嚯那不得看看?
看完了只觉得,座无虚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Bob Dylan就是中老年白男白女的周杰伦,爷爷奶奶们都兴致勃勃坐下来,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开始狂睡,结束时候睁开眼合唱一曲Rolling Stone,阖家欢乐!其乐无穷! |
|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
|
这片真是trying so hard给甜茶造神但感觉也没造出来 有些脱离时代大背景全部都轻描淡写 始终不够完整 |
|
3.5、平安夜點映簡直老年人專場、、、突然覺得bob dylan是極少數傳記片個人生活極度清水的音樂人了😅其他演員都還好、joan baez太有魅力了!突然get了為什麼是這麼多人的女神、老一代人音樂人裡bob dylan也算近十年裡還會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包括之前參與錄製hes funny that way |
|
0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零分电影了。全片唯一的记忆点可能是房间里挂的汉语书法上写的“基情”两个字吧。 |
|
欣赏不来,音乐、爱情、政治、时代变迁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点深入 |
|
电影进行到中段时意外好看,茶渐渐适应了迪伦这个persona,导演也没有试图解释天才怎么运作,而是用庸人视角旁观迪伦——导演不是天才,即便天才也很难理解其他天才,但普通人面对天才时的态度显然可以被呈现(所以Suze、Pete Seeger和Joan Baez在片中都有动人时刻)。可惜这个视角在最后一幕没能持续,茶显然也驾驭不住爆炸头迪伦的爆炸气质。我们的时代终究只能放行这么一个PG-13版本迪伦,要真正领略他的魅力,直接去看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足矣 |
|
why bother? 搞个演唱会重映不比这强八百倍吗,只能从真人上些微借点光 |
|
不像是鲍勃迪伦,像在看赛博许巍。 |
|
很喜欢这个强化Bob Dylan人格的版本,像是他人生的一段奋斗史。适合戴着降噪耳机,一口气沉浸式看完。看过就懂了甜茶在美国演员工会奖上的发言。这部片背后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除了演员的表演,摄影也值得特别关注。希望甜茶多演正剧,远离超英、青少年电影,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也许野心不合时宜,但这个时代需要野心。 BTW,每个配角也都在闪耀。希望爱德华诺顿可以获奖。 |
|
看完只想问导演你在干嘛?到底要表现什么讲什么,感觉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片中的音乐家我都有听但全程还是皱眉看完,是不是应该讲讲音乐上的influence,社会的时代的艺术的,一些戏是有这个意图但巨失败,以及三角恋的呈现,真不知道在干什么…甜茶像在上什么百变大咖秀,模仿得有点像只是很假,但歌唱得还可以 |
|
3.5 分. 提摩西不行,配角记住了好几个,就是记不住他,诺顿那个角色都比他好。最大的优点是音乐很好听,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鲍勃迪伦音乐的魅力 |
|
听你茶的破锣嗓子开了一场翻唱音乐会+烂俗偶像剧爱情,与时代的联结只剩下廉价的变装秀,鲍勃迪伦的音乐脉络、他的生平和心路历程、当时的社会风潮这些统统一带而过,我原本并不了解鲍勃迪伦,140分钟之后除了知道他是个渣男和歌不对我胃口之外依然不了解鲍勃迪伦,传记片拍成这样导演给本尊道歉吧。每个人站出来都比你茶像个演员,结尾跟Woody对视一场戏,你茶被秒的渣都不剩,除了装X之外,我不知道他还做了什么。 |
|
Is this really necessary? |
|
Timmy性缩力拉满 |
|
好无聊的片子,Bob Dylan的生平是一笔带过的,背景是潦草介绍的,情感经历是大书特书的,而且搞的女的都像傻白甜一样。 |
|
还算能看,甜茶不行。 |
|
2025.2.15 PE 兄弟你别唱了 |
|
第无数次怀念《醉乡民谣》的一天。前半程老问题,Dylan金曲串烧+模仿秀,文戏很赶很肤浅。后半程讨论艺术家星光背后的孤独和自我追求,好很多。甜茶很有魅力,但除了道化服,和Bob Dylan不太沾边,尤其口音和音调模仿,拙劣刻意,全程难以入戏。反而Norton演个平和老艺术家更令人耳目一新。 |
|
非常想打2星的一个三星。5分不能更多。导演不行聊政治,就把所有左翼政治淡化以及把bob dylan歌曲里的政治因素去掉是非常糟糕的诠释。不到让同时期的民谣歌手显得跟傻逼似的,还让甜茶本就teen的演技把bob dylan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中二少年病患者。甜茶能提名奥斯卡全靠模仿口音吧。真不知道把bob dylan传记拍成teenager电影有什么意义,他的音乐对这个群体也是太老了吧…… |
|
补记。看到片尾滚出“改编自埃利加·沃尔德《迪伦要插电》”一行字幕,贯穿全片的拧巴感就得到了解释:65年纽波特音乐节上的迪伦插电事件,可以是非虚构文学或纪录片题材,但绝不是合适的剧情片题目。纵使摇滚勃兴的时代氛围能够复现,围绕插电争议的其他背景,诸如迪伦风格的形成脉络、彼时美国民谣乐小团体强烈的原教旨主义、进步分子对迪伦必须抗议的期许压力等,都难以简单揉入情节。如范宁的角色就剔除了人物原型对迪伦政治观与艺术品位的塑造这些相对抽象的部分,也简化了她充满政治色彩的家庭背景,最后滑入单纯的邻家女孩的工具人陈套。即使影片正面处理的部分,比如迪伦与伍迪·格思里的关系,因无法插入画外音补叙格思里的人生,也显得暧昧不明。但甜茶和演琼·贝兹的姑娘唱得真好啊。拍不明白迪伦要插电,还不如拍钻石与铁锈。 |
|
上次看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还是音乐大师,除了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混乱的感情关系成名之后的乱七八糟,这么有魅力的一个人,甜茶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也是难为他了还学了几首歌 |
|
我对 Bob Dylan 和那个时代的音乐史所知相当有限,但依然能感觉得出,这个故事没有完全讲好。它太浮于表面了。情感纠葛理当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一大主题,但如今的比重似乎太大了(况且这部分故事处理得也并不出彩)。然而,我还是很高兴能够姗姗来迟地了解到 Diamonds and Rust 这首我喜欢了很多很多年的歌背后的故事。全片最能打动我的,无疑还是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这首歌出现的时候,可谁又会相信这很可能是我第一次听它呢? |
|
怪不得一开始叫《完全未知》啊,属于导演和剧组完全不知道在拍啥、该怎么拍、该演什么……从头到尾没有一场可圈可点的戏,时代背景动荡、音乐流派变迁、个人事业转型这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设置都含混不清,还试图讲一段三角恋,口区,剧本烂成这样是怎么好意思入围最佳改编剧本的;我茶也是……由清纯羞涩到邋遢油腻的转型之作,别以为刻意吐词模糊、极力模仿唱歌就是好表演了…… |
|
流水账,但是看着很舒服,反而很喜欢这种对时代、政治、社运、爱情、音乐等一切事情都点到为止的写法(拎出来的音乐反叛主题也尚可接受)。没有任何人生可以用电影三幕剧来阐释,反面教材是波西米亚狂想曲 |
|
这是老曼您给Bob Dylan写的一篇同人文对吧 😀❓谁能想到140分钟最浪漫的情节竟然是dylan与neuwirth在电梯里相遇对词 😨😱 虽然应要求虚构了sylvie但是选择了虚构成一个恋爱脑,甚至差点要发展出二女雌竞的情节(毕竟baez没有在插电争议那年和涤纶duet)这样的改编恕难以认同。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是老婆toshi阻止了seeger拔线,到底铺垫在哪里了她会成为一个关键。以及最后涤纶重新登台是因为johnny cash 说服了他?拜托不添加那么多花样 聚焦涤纶 更能突出他的捉摸不定不是吗。所有的时间线都在插电舞台上收束但是每一条线都不深刻,能讲好一条关系就足够了,雨露均沾最后是蜻蜓点水。(btw老曼喜不喜欢dylan不知道,但是看得出他是真的爱黑衣人johnny cash |
|
虽然注定陪跑但是真的还不错,感觉这部故意做得结构不是很清晰就像bob本人一样random和谜。这不是一部从头到脚所有行为都模仿一模一样的伪纪录片,不是事实是寓言。
回家后找了甜茶对这部的一个深度采访我觉得挺值得看一下的看他如何理解如何relate整个人这个故事这个内核(BV1EfUWYhEDG)然后发现他的努力方向其实和我看这部的感受一样是用了五六年时间了解理解建立联系追求神似而不是模仿形似,挺好的。
他说bob做了很多剧本的工作,而且bob那边的人也对他说“不要担心bob粉丝不喜欢,bob粉也不喜欢他所做的事,不用模仿一模一样因为粉丝也可以去看本人”我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发觉这句话也是很好的诠释hhh
我这场到观众大部分是老人,演出完之后大家都在鼓掌还听到两个人在讨论音乐真不错 |
|
感觉像一部Bob Dylan不太成功的模仿秀,每次甜茶装腔作势,一弹唱,我都想说:【别闹了,快坐下吧】!!! |
|
这叙事不只是平庸,而是故事本身都没讲好啊。人物塑造没有什么弧光,甚至不如去看之前那部《Don't Look Back》的纪录片更能了解Bob Dylan的真实性格。故事方面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首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都没有深挖,所有重大事件都是流水账似的一笔带过,连Go Electric的最后一幕也没有充分铺垫。听歌倒是听的挺爽的,没想到电影里这些歌还真是甜茶唱的。#AMC Century City |
|
剧本对不熟Bob Dylan的人来讲太要命了。歌一首接一首放但毫无故事,大概只有中老年粉丝才看了个爽吧?80%以上的戏除了用来铺时间线全是废戏,一开始女友指控Bob隐藏真实自我的时候还挺期待会怎么深挖的,结果到底讲了个啥啊……一个小时之后就毫无进展,看之前只知道Bob Dylan是个唱歌的,挺有名;看之后还是只知道Bob Dylan是个唱歌的,挺有名。就这点角色塑造究竟谁在乎你跟几个人睡觉?(一下班就去看看到八点半我快饿疯了,以后要习惯性在包里揣饼干TT) |
|
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
|
casting实在太失败了,甜茶很努力说学弹唱但他和Bob Dylan的匹配度为零。看他拿腔拿调摆出迷离眼神桀骜姿态讲话囫囵吞枣咬着后槽牙的cosplay做作出戏到令人发笑。传记电影难拍,也确实拍得不好,再有经典好歌串烧也掩饰不了表演和剧本上的灾难。Bob Dylan的音乐和成就是与时代背景紧紧相扣的,是离不开政治的,不是草率的在电视新闻背景板前一睡完女孩就去写歌便写出了经典之作受到万人追捧的。他为何会成为反战和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人们从他的音乐中究竟得到了什么,而他为何又开始反感民运和抗议歌曲,想要挣脱传统民谣拥抱摇滚乐等等这些具体的变化和心路历程都看不清。小范宁、Monica和爱德华诺顿都比甜茶演得好,Boyd性张力还强过甜茶五百倍。 |
|
【1】传记片噩梦。颁奖季基操。奥斯卡冲奖八股文。超绝营销无敌臭长平庸电影。上面提及的所有电影的刻板印象都在本片集体集中。完全没有任何起伏与缺乏传记片人物的冲突,感觉依靠着棚拍录音棚唱腔式表演就完成了对音乐电影想象,而非视听语言的构建。故事更是孱弱到依靠流水账,仍由剧情组接发生。想当年《醉乡民谣》好成什么样都只有入围摄影与混音,本片是全方位的审美降级。本片唯一赢家应该是拉米·马雷克吧,他最水影帝的称号很快就有人取代了。他靠假唱,硬凹造型,甜茶靠真唱,没有造型。 |